第三节 现代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专业化发展 ◆基本要求 ◆发展阶段 ◆发展迫切性
一、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
古语云:“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也就是说只有敬业乐业,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才能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倾情奉献。
敬业精神是教师在实践中随着职业信念的不断提升,职业情感的不断增强以及自身行为的不断规范和完善,对人生价值的不断思考和体验中产生的。
【学习卡9-3】阿莫纳什维利关于两类教师的描述
一类教师:他每一学年都是上一学年工作的重复,他没有热情、没有灵感的工作着;在他的工作中,没有疑问、没有探索、没有矛盾,他对新经验漠不关心,惧怕憎恶改革。站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三四十年教龄和获得过荣誉称号的人。我们把他称作教育工作的行家。然而,这位行家却早已对学校、对学生、对日益复杂的教师工作厌倦了,他觉得,对他来说,最糟糕的事莫过于当初自己选择了教师职业,而没有去当医生,否则,他就永远会受到尊敬。他虽工作了四十年,却没有在学校生根! 另一类教师:也在学校工作了三四十年。从初为人师之日起,他就贪婪的汲取同事们的经验,深入研究学生、勤奋钻研教育科学。在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后,他发誓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像他那样的生活。每一堂课、每一次与学生会面,他都要作为教育事业上自我完善的过程加以精心设计。他很快得到了赞誉,但不是来自他的学校领导,不是来自他的同事,而是来自底层——他的学生和家长们,学生们喜欢这位年轻的老师——他工作细心周到,对学生富于同情心,他大胆勇敢和信心百倍的致力于教育探索。 在评价教学工作时,可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5年=10年,10年=40年。 |
二、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深化本体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决定着教师PCK中的统领性观念和内容组织的知识,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因素。中学地理课程的统领性观念;特定课题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上位知识与下位知识之间的联系;新旧知识(包括其他学科的知识)间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二)补充条件性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本体性知识教学的有效性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我们来反思一下:备课时我都考虑了哪些教学要素?(教材?课标?教法?学生?) 自己人效应:人们喜欢那些和他们相似的人,包括价值观、态度、信念、性格甚至衣着上的相似。作为教师充分利用“自己人效应”,和学生一起成长,使学生接受自己,喜欢自己,这是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
“教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的本质内涵: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初始状态(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等)出发。让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结构吻合起来。最优秀的教师并不是本体性知识最丰富的教师,而是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师。
(三)加强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缄默性知识,体现出教师个人的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如教学过程的调控知识、教学机智、师生关系的处理、批判反思自我的知识。 一般通过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感悟”和与同伴教师的“观摩学习”、“交流探讨”中获得。
(四)丰富文化性知识
文化性知识是最能展示教师迷人魅力的一面。学生心目中最棒的老师:学识渊博,谈吐风雅、多才多艺、活泼开朗。而不是只会一脸肃穆、生硬呆板传授知识的老师,更不是只会谈分数、讲纪律的老师。
【课程链接】学生心目中合格的地理老师
能够对地理学和地理教育作出定义;受过大学教育并且受到地理学专业教育;能驾御地理课程标准;具备新的地理教学理念;熟悉新的地理教材;能总结出新的地理教材的特点;能指出新的地理教材的不足;见过国外的地理教科书;去过国外;去过台湾省或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去过我国的经济特区;去过我国的贫困地区;去过沙漠;用手摸过冰川;在野外见过大熊猫或丹顶鹤或麋鹿;见过污染最严重时的淮河或太湖;见过断流的黄河;经历过沙尘暴;见过赤潮;可以说出亚洲的10种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名称;知道什么是生物多样性;能够说出5位我国地理教育界名人;能够说出5位我国地学界名人;知道什么是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粗通一门外语;会用电脑,会制作地理课件;平时注意收集与地理有关的信息;发表过有关地理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曾在学校进行过地理考试改革试验。 摘自:“学生心目中合格地理教师”的问卷调查 |
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但国内对地理教师PCK知识建构的途径与策略的研究稀少。加强PCK研究的具体化、微观化、操作化、情境化,着手地理教师PCK知识建构研究,将是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未来的重要领域之一。
三、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推进器
(一)反思
反思是中小学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其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1.为什么要反思?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钟启泉
教师成长公式: ——波斯纳(美国心理学家)
2.反思什么?
① 你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喜爱与热情?
② 你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的社会意义是否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③ 你已有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论与教法有哪些不适应的地方?④ 你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还是自己的教?
④ 你的课堂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收获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⑤你在课堂上是否积极创设种种因地制宜或因人而异的教学环境、途径、手段和方法?
⑥你对初中学段的教材体系、教学思想、内容、要求是否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⑦你是否与同事经常进行教学交流与合作?
⑧ 你是否为自己设计教研课题?你是否制定了专业学习计划并按计划坚持学习?
由于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阵地,教师的发展理所当然要聚焦到课堂,定位于课堂教学实践。首要的是反思教学观念,其次是教学方法。方法之失失之皮毛,观念之失失之根本。
一堂好课的标准:
①学习的内容切实而丰富;
②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和研究;
③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④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⑤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习卡9-4】“鼓舞人心”的课堂可以观察到的五种品质
1.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 2.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 3.自主性——学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 4.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师,没有对抗和拒绝; 5.觉察——学生是机灵又富于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遭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适应周围人群的思想与情感。 摘自:(美)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 |
3.怎样反思?
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多重的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北京师范大学申继亮教授构建出了教学反思的内部心理过程图[1](见图9-5)。每一环表示不同的发展阶段,由内向外表示发展阶段的不断升高。
(1)自发性反思阶段。认为反思就是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的总结与回顾,不能揭示教学行为等背后的规律,即上图中的最里的一环。
(2)理性反思阶段。形成多种观念,多角度、多侧面评价、判断所形成的“多种观念”,以获得最佳理论,即上图中的中间一环。
(3)发展性反思阶段。在水平一、水平二的基础上,清晰地表征问题,并能揭示行为背后的规律、理念,并以此指导问题解决的进程,进一步监控、调整自己的行为、观念,即上图中最外的一环。[2]

图9-5教学反思的内部心理过程图
从图示可知,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是一个多阶段连续性的发展过程,从理论上讲,应该由内向外经历三个阶段,但实际上,有的教师可能只是处于阶段一(最里面一环),有的能够达到阶段二(中间的一环)甚至阶段三(最外面的一环)。这种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正是由于影响教师反思能力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所致。内在因素是指教师的反思精神和反思倾向,包括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反思意识、反思习惯、教学效能感、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等,外在因素是指外部环境的支持,如鼓励反思的校园文化、领导督促、同伴协作和学生反馈等。要想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应从外部环境和教师内因两方面着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反思能力培养方案。
(二)学习
向书本学习:理论学习是思想观念、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引领与导航。
向同事、同伴和有经验的人学习:在积极的听课-评课、集体备课活动中获得诸多缄默性的实践性知识,共享集体智慧。
关键要融入交流协作的氛围。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风度。
肖伯纳说: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后仍然是每一个人一个苹果;但是假如你有一种想法,我有一种想法,我们彼此交换便是每人有两种思想。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四、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航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个人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切实而具体的规划。 许多教师缺乏规划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化水平处在什么阶段,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通过几个阶段达到自己的目标,往往是模糊的。如果有了自身发展的规划与设计,则会把自己的职业生涯置于理性的思考之上,有了发展的目标和动力,同时也起到了指导和监控作用。
【学习卡9-5】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1934)
第一个方子:总得时时寻一个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若没有一个两个值得解答的疑难问题在脑子里打旋,就很难保持学生时代追求知识的热心。 第二个方子:总得多发展一点业余的兴趣。我们寻得的职业未必真是我所心喜的,最好的救济就是多发展他的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和活动。 第三个方子:总得有一点信心。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成。 第四个方子:若你对现在的状况很失望,你得先自己反省,不可专责别人,更不心责备社会。 |
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就引领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科研这条幸福之路吧(苏霍姆林斯基)。给自己的人生订个规划吧:坚持每节课写课后反思,定期看教育期刊,每学期看一本教育论著,每年发表一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N年后自己能成为市优质课教师、省优质课教师、全国优质课教师……教学教育生活蕴藏着丰富的生动的鲜活的教育科研素材,而它只青睐那些善于发现和勤于思考的智者。比如:某位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自认为懂了,其实并没有懂,没有经过亲身体验和感受过的知识,并非真懂。她将这一思考结果进一步深化,就写出了《“听懂”是真懂了吗?谈学生认知结构的内化》一文。还有在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浪潮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某位教师根据自己对素质教育的观察和判断,就写出了《“素质教育”同样需要建立在应试基础上》一文。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无与伦比的、独一无二的、高水平的教育专家。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具有教育的灵感和激情。而灵感和激情的产生,首先要做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热爱自己的学生,相信自己的潜能。
【学习与实践】
结合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为自己制定一个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申继亮. 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М].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73.
2.申继亮. 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М].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