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书 
 教学思想 
 课程发展 
 教学条件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介绍 >> 课程发展

 

课程发展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是旅游与环境学院教师教育专业模块的核心课程,地理科学专业(创新实验班)的限定选修课程。其发展历史和我校旅游与环境学院(前身为地理系)地理科学专业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学院前身起源于1944年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史地科,于1996年成立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在地理科学专业建立之初,就开设有地理教学论课程,是我国高等地理教育中较早开设本课程的专业之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们不断探究如何建立地理教学论课程体系,缩小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差距,逐步完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继参编或主编了各种版本的地理教学论教材,促进了本课程教学的正规化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积极向教育部申请本课程研究生教育,于2001年开始招收在职攻读地理教育硕士,2006年招收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08年招收专业硕士,2013年开始招收免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经过60多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已经成为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优势主干课程,其培养目标有二,一是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的卓越地理教师;二是为部分有意攻读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位的本科生进行理论奠基。概而言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大体经历了创建积累阶段、基础建设阶段、完善成熟阶段。 
1. 课程创建积累阶段(1956-1978)
地理科学专业创建之初,其本科教学计划遵照的是1954年教育部颁布的《师范院校暂行教学计划总说明》。当时,不仅我校而且全国高师院校地理教学论课程均面临师资短缺问题。对于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而言,这首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为此我校对相关任课教师进行了分期分批较为系统的地理教学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学习当时国际先进的地理教学论理论、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当时教学主要受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思想的影响,主要参考文献有库拉佐夫的《地理教学法》、巴班斯基的《学校经济地理教学法》等。教师们在边学习边教学过程中自编讲义,不断对本课程的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进行摸索,完成了教学资料的初步积累。
2. 课程基础建设阶段(1979-2000)
文革后,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开始选用由北京师院、北京师大等九所师范院校编写的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地理教学法》,将当时其它高校较好的教学经验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地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教学实验条件也得到了相应改善,有了较为完善的地理教学论教学大纲,建立了地理教学论教学幻灯片库。本专业教师也撰写了大量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科研论文,获得了多项教学成果奖,地理教学论课程建设实现了多个方面的突破,基础建设得到了很好地发展。
3. 课程完善成熟阶段(2001-   
21 世纪以来,我院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01年本专业开始招收在职攻读地理教育硕士,2006年招收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08年招收专业硕士,2013年开始招收免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本课程地位进一步提升。目前本课程已经形成本科-硕士层次分明的人才培养结构,并呈现快速、高效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地位更为明确,制定了新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出版了高水平的系列教材,编写了教学技能指导书、地理教育实习大纲。白文新副教授主编的系列教材《地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5)、中学地理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学科教育实习指南·地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中学地理教师教学技能》(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等,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户清丽副教授主编和参编的系列教材《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教师职业素养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科学出版社,2011)、《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等,也很好地促进了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近三年来,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大力改革教学方式和考试方法,普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积极建设网络化信息资源,并根据近年来我国中学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与基层中学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了众多教育教学实习基地,进一步依据实际优化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建设始于2010年,历时三年有余,其间一直根据最新教研成果,不断补充更新课程资源,以保证资源的鲜活性。当前,本课程已发展成为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目标明确、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设施完备、教学效果突出,在小班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试题库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的优秀课程,并在为进一步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