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意义认知
1.发展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
中学优秀教师的特殊能力有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能力,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科研能力,教育机智(处理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与学生交往能力。这七项能力中,除了语言表达能力外,其他能力更多的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形成。

图10-1《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课程目标
2.教育理论与知识付诸教学实践的过程
实践教学是职前教师预期社会化的过程,即职前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明确有关角色内容、角色规范、角色期望,接受合格教师所应有的准则、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的社会学习的过程。由于教育实践场的复杂性、不稳定性、独特性和价值冲突性,职前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与检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体验,以澄清、强化和转化关于自我的问题和关于教学情境的问题,以建构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和塑造专业品性,因此反思性实践成为职前教师实践教学的基本方式。
3.建立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时期
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强调的是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则反映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程度。
(二)目标认知
1.教育实习的首要目标是
A 增加教育实践体验
B 提高教学技能
C 将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
D 增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E 形成合格教师的专业素养
2.合格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图10-2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结构图
(三)方式认知
1.反思性实践
反思性实践是职前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对自己的教学信念、假设及其理论依据(即个人实践理论)的质疑、探询和确认,建构和重构自己对教与学的理解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 .J . Posner, 1989)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提出了教师专业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我国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2.反思性实践的方式
行动中反思:实践者有意识地或潜意识地不断地对与他以往经验不符、未曾预料的问题情境的重构。
行动后反思:实践者对己经发生的行为所做的回顾性思考,包括对行动中反思的结果与过程的反思。
【案例10-1】语文指导教师周老师对张同学的评价
在讲《荆轲刺秦王》这一课的时候,她就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按角色朗读课文,做的挺好的。课文学习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现实意义。在讲香港回归时她播放了相关的纪录片,学生热情很高,开班会时,她准备了“城里孩子和山里孩子角色相互换位”的课件,引导学生组织和参与,深受学生欢迎,很成功。总之,她能主动尝试新课改的一些方法进行教学。而且非常善于思考,每一节课都认真的写课后反思,确定不足的改进措施。我告诉她把对自己教学和管理写成成长日记,将来出一本书,很有用。
二、地理教育实践准备
(一)物质准备
1.生活用品准备
钱,衣服,被褥,洗漱用具。
2.教学资料准备
高中和初中教材,课程标准及解读,有关班主任管理的书籍,有关教学的书籍。
【案例10-2】职前教师仲某教育实习心得发言
我来的时候带了一本《跟霍姆林斯基学做老师》,上师大后我就一直在读这本书,实习来了以后就想,自己做了一名老师,就要像霍姆林斯基说的“我不想说服谁,我不想治服谁,我只想走到你们的生命深处,和你们温和的相处”,我就想做这样的老师,让自己的学生学到真正的东西,让他们在课堂上能真正收获一点东西,之后想起来即使今后忘掉知识的东西,也会记起曾经触动他们内心深处的一些事情。
(二)反思性实践技能准备
1.加强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培训
教师反思能力主要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相关的理论与研究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理论、教师知识建构理论、元认知理论、经验学习理论、新手与专家教师思维过程的理论研究等。有了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教师能够从更高层面了解有关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与规律,自我剖析和深入反省教学活动的成功与问题[1]。
2.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个人发展的系统工程,包含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多种因素,涉及到“教师发展内容” 、“教师发展的目标”、“教师发展的过程”、 “教师发展的阶段和特征”“教师发展的条件与途径”等层面。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教师就能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置于理性的思考之上,不断批判反思并在批判反思中不断建构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3.加强反思技能的培训
调查表明,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是不均衡的,从反思阶段上看,重视课后反思,课中反思较少,课前反思最少;从反思方式上看,重视自我反思,轻视交流反思;从反思角度上看,更多关注“学会学习”,忽视“学会教学”。因此,要想提高教学反思能力水平,需要加强反思技能的培训,只有充分了解了反思的过程、方法和步骤,教师才有可能具体实施反思,并将反思活动持续地开展下去。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有效的教师培训能够为教师反思提供外部环境条件,但教师反思是一种“积极、主动、持续的思考”,只有建构教师自我反思机制,形成教育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反思方能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外在强迫变成内在需要,形成动力定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张学民,林崇德,申继亮. 国外教师认知能力发展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