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中学地理教材《Green Pieces》的编写特色
张胜前 李家清
摘要:英国中学地理教材《Green Pieces》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材编写模式。 教材中的八个单元都是按照《英国国家地理标准》五个目标之-的“环境地理”为标准、以“环境问题”为中心编写的。每个单元都采取了问题探究式的编写模式。这种教材编写模式对于我国地理教材编写模式的创新、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一些重大地理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英国;中学地理教材;Green pieces;编写特色
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Green Pieces》是David Lambert根据《英国国家地理标准》为关键阶段3 的学生编写的剑桥地理系列之一。该系列还有两本,即《Jigsaw》和《Society pieces》。该系列适合所有处于关键阶段3的学生。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个人练习和各种各样的小组练习以及小组调查,并为教师的评估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Green Pieces》有八个单元,每一个单元都不一样,这是因为每个单元的主题和地点都不一样,并且这些主题和地方也不同于第一册《Jigsaw》和第三册《Society pieces》所讲的。例如:在第一册《Jigsaw》中,主要讲英国、欧洲和非洲,而《Green Pieces》这本书主要强调北美洲,还有一些关于前苏联和印度等一些国家。《Green Pieces》一书的目录如下:第一单元 人们对土地的利用、第二单元 食品 、第三单元 今天天气怎样?、第四单元 水塑造地形 、第五单元 水:一种稀缺的资源 、第六单元 工业与环境 、第七单元 自然灾害 、第八单元 自然资源的消耗 。这些单元都是以“环境问题”为中心,它向人们展示了人们是怎样利用环境的以及有时环境是怎样被人们虐待的。在第一二单元里,我们研究人们是怎样利用环境来获取食物,在第三四单元,涉及有关自然环境上的一些问题,如:大气、水和地形,但是我们还没有能力改变这些因素,有时还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最后,在第六七八单元里,由于工业和技术的原因,一部分国家变得越来越富,但这却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我们从一开始就应该懂得人们生存的大多数环境都受到我们人类自己的影响。地球上,还没有一块土地没有受到人类行为的影响,现在即使在南极洲的冰里也有农药的成分。我们有选择吗?未来将怎样?我们需要怎样的未来?很多人都知道绿色未来是可能的,但只有在环境得到保护而不再破坏的情况下。这个想法就是这本书的主题,这也就是作者把这本书叫“绿片”(Green Pieces)的原因。
英国中学地理教材《Green Pieces》(绿片)呈现出与我国不同的编写特色,即问题探究式教材编写模式。该书虽然出版于1992年,但是其问题探究式的编写模式仍然值得借鉴。这对于目前我国地理教材的编写仍然有很大的启示作用。《Green Pieces》中的八个单元都是围绕环境问题展开的,但每一个单元的主题不一样。有的是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有的是从影响环境问题的几个要素、有的是从环境破坏的角度,但每一单元都呈现出了相同的编制特色,具体阐述如下:
1、尊重课程标准
在英国地理课程被定义为学习地点、空间和环境的学科,因此环境地理成为《国家地理课程》中规定的英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内容的五大部分之一。《Green Pieces》教材正是依据《国家地理课程》中的五个目标之-“环境地理”,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滥用”(比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各种环境的质量和弱点”(比如大气、水和地形等)以及“保护和管理环境的可能性”三个角度来安排教材的各个单元。教材按照环境地理标准的几个纬度选择合适的主题和区域。教材尤其注重保护和管理环境的可能性,每一单元都安排了大量的保护环境的活动,比如第一单元要求为一个青年杂志或报纸写一个关于Madapura 村(印度卡纳塔克邦州的一个村庄)的人文和环境的报道。第三单元中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描述一下看到孟加拉国发生洪水后的图片的感受。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和后果。
2、重视学生经验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他的著作《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从教学的角度说明了重视学生已有经验的重要性。David Lambert 把这条原理很好的应用到了教材的编写上了,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在《Green Pieces》中每单元都有激发学生回忆已知的栏目,比如你知道什么(what do you know?)和大脑风暴(brainstorm)。比如在第三单元“今天天气怎样?”中的你知道什么(what do you know?) 栏目中要求学生写出能想到的描述天气的词汇并把这些词汇分类,然后和同桌比较答案并用图表来展示天气是怎样交替的;在第五单元“水:一种稀缺的资源”中的大脑风暴(brainstorm)栏目要求学生和同桌一起列出在英国家庭使用水的方式以及在家以外的地方水的用途并将水的用途分类、还要求学生知道在家里和学校的水价以及在英国一天每人平均用多少水。这种设置有利于学生从各个角度对水资源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创设多种情境
情景的创设是《Green Pieces》编排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它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要学习的主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教材中的创设情境的途径是多样的,有的是通过发人深省的图片,在每一单元的首页都有一副关于本单元主题的图片,比如,第一单元“人们对土地的利用”展示的是菲律宾群岛Benaue 的壮观的梯田,它向我们展示了人们是怎样从山上开发土地来种庄稼的;第三单元“今天天气怎样?”展示的是泰晤士河结冰,一只大象穿过泰晤士河的照片,自那以后,泰晤士河再也没有结冰,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气候的变化。通过这些图片,学生就会对本单元的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也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有的是通过第一人称的讲述,这使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进入到创设的情景中,这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今天天气怎样?”单元中,在讲天气的概念时,编者并没有直接讲解其概念,而是通过一个攀登者在一个清晰寒冷的夜晚攀登苏格兰高地后写的关于攀登过程中天气的变化的日记,比如“当我爬到500米的高度时,天开始下雪了”、“当我下到比较低的地方时,风小了,雪变成了雨”,通过这学生就可以体会到天气的变化无常,这比直接写出来深刻多了,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性的记忆。气候的讲解是通过英国著名的作家Sara Coleridge 写的一首诗歌“The Garden Year”,诗中提到从1-12月不同的月份由于气候的变化所形成的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现象。通过这首诗,学生就可以意识到气候和天气的区别。
4、设计问题解决
《Green Pieces》是社会中心式教材,它以环境问题为核心,目的在于增加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和解决社会环境问题的能力。这种教材在当前受到广泛的重视。教材中每个单元也是以问题为中心,每个单元都有三个核心问题(key questions),整个单元都是围绕着这三个核心问题进行阐述的。比如第一单元“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是从我们应该像对待垃圾一样对待土壤吗?这三个问题进行阐述的;在第二单元“食品”是从将来我们会看到怎样的农业类型?第三单元“今天天气怎样?”是从我们是怎样影响气候的?三个问题进行阐述的。第五单元水:一种稀缺的资源围绕着为什么加利福利亚缺水?②水属于谁?谁造成的污染?③人们对水的追求是怎样引起环境灾难的?三个问题阐述的。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单元都是围绕着一个国家,比如第一单元是印度、第二三单元是英国、第五单元是美国。这种专题+个案研究的编写模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世界性和区域性。每一个单元核心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这些环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有利于学生运用这些问题去分析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所发生的类似的问题,也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
5、引用鲜活信息
在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引用了大量跟本单元内容相关的报刊资料。这些信息鲜活,具有新闻性。比如在第一单元“人们对土地的利用”中引用了来自1990年的“Quest Magazine”中的“通往天堂的艰难的路”以及1990年12月6日刊登在“The Indy”报刊中的“向撒哈拉沙漠进军”的文章;在第三单元的首页刊登了1814年2月3日刊登在晨报(morning post)上的关于泰晤士河结冰,大象在冰上行走的题为“an elephant on the ice”的文章等。这些报刊资料的引用一方面可以增强教材的说服力,增强其可信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养成读报的习惯、通过读报纸等媒体关注生活、关注地理的能力。
6、注重过程反馈
《Green Pieces》教材很注重过程反馈,反馈的方式和途径也是多样。比如,及时反馈,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各种练习,这些练习贯穿于教材的始终。很多练习都是结合教材中的图表而出的,这种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比如在第一单元“人们对土地的利用”中,教材在让学生读了印度泰米尔和喀拉拉邦州的年降雨量、气温和季风特征图以及不同的农作物(橡胶、咖啡、稻谷和茶)所需要的气候条件(生长温度、生长高度和所需降水量)的表格后,要求学生回答哪些是农作物,哪些是经济作物?并且思考在印度泰米尔和喀拉拉邦州的5个不同的地区A、B、C、D、E种什么作物比较好?还有提前反馈,教材在回顾已知部分安排了大量的练习,这些练习有利于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的主题了解多少,以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
7、建构知识网络
每个单元结束时都有一个单元总结,主要是对本单元一些重要的观点和概念进行总结。比如第一单元“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总结了“自然环境”、“经济作物和农作物”、“农业类型”、“影响农业的因素”(文中提高两个大的因素人文和自然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降水、气温、地貌和土壤,人文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利程度等)、“农业发展”5个关键的观点和概念。第三单元“今天天气怎样?”提到“天气”、“气候”“过去的气候变化”、“未来的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和“天气预报”6个关键观点和概念。单元总结的设置有利于学生掌握本单元一些重要的关键观点和概念,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这些概念和观点进行自我复习,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这些观点和概念自我建构关于这一主题的知识体系。
英国中学地理教材《Green Pieces》以环境问题为中心采用“问题探究式”编写模式,这很好的兼顾了教材编写过程中教材与学科知识体系、教材与社会、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国家地理课程》的尊重有利于保障探究问题的科学性;单元结尾知识网络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掌握单元知识体系;各种情景的创设、已有经验的回顾和报刊资料的应用一方面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所探究问题的解决;过程反馈贯穿整个单元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探究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总之,整个教材每个单元的各个环节都是围绕问题探究式教材编写模式设计的。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可以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建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环境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从而更好的发挥教材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David Lambert. Green pie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2]毕 超 .英国《国家地理课程》[J ] 课程、教材、教法 1994,(3):61.
[3]奥苏伯尔(D.P.Ausbel) . 教育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
[4]曾天山. 教材论[M]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