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高考命题特色,接轨课程改革
——以2010年部分省区高考文综试卷地理部分为例
李家清 户清丽
2010年各省区高考文综卷地理部分命题特色如何?对于今后高考试题设计有何启发和借鉴?本文围绕2010年部分省区(包括进入新课改省区和未进入新课改省区)高考文综试卷的地理部分(以下简称文卷),从卷面结构、能力结构、技能结构、梯度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考生答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推进高考命题与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接轨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2010年部分省区文卷地理部分评析
(一)文卷的卷面结构
1.文卷题型与内容结构的共同性
(1)试题题型组合合理,知识结构仍偏重自然地理
在试卷组成(题型)结构上,一般都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进入新课程高考的一些省区还增加了选做题部分,使试题组成结构更趋合理,体现了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在学科(知识)结构上,必做部分都体现了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三部分的有机融合,但比例不均衡。除个别省区外,大部分省区仍然坚持自然地理占绝对优势、人文地理继续回落的总体趋势,而区域地理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如文卷全国卷Ⅰ自然地理部分分值达60分,人文仅有16分,区域地理共24分。
(2)凸显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
在内容组合上,各省区试卷一般都是以区域地理为背景,考查区域分析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两大特性。如北京卷(2010)第36题关于澳大利亚的综合题,既涉及到自然的地形、气候、水文、洋流等内容,也涉及到人文地理中区位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将旅游地理的旅游规划设计糅合进去,不仅考查了考生区域综合分析能力,还考查了考生的区域发展思想。
(3)注重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
在题目设计上,各省区试卷均不讲求知识点的覆盖率,而强调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如经纬网地图、等值线图的判读;日照图的判读与综合运用;气候类型的判断以及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循环和水资源问题;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空间格局的区位分析;城市化问题与城市规划;人类在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并且不回避以往考查过的知识点,如新课标卷(2010)又一次考查死海附近区域地理知识。
(4)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在命题素材选取上,各省区试卷均十分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有的试题情境设置创意新,如天津卷(2010)以学生熟悉的天津滨海地区为背景,与必修课程整合在一起设问,使得考生感到亲切、轻松;有的则是背景材料新,如全国卷Ⅰ(2010)第3-5题以网上购物作为背景材料去选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的则是答题的设问角度新,如全国卷Ⅰ(2010)36大题第(2)小题问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试题设计新颖鲜活,富于生活性和时代感。
2.文卷题型与内容结构的差异性
不同省区之间文卷在题型与内容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题型结构的不同;二是材料选用的联系方式不同;三是情境创设空间尺度不同。
表1 2010年部分省区文卷地理部分题型内容结构差异比较
比较项目
|
内容结构差异
|
卷面结构比较
|
题型结构
|
有选做题部分的新课改省区
|
全国卷(新课标版)、山东卷、福建卷、江苏卷、海南卷等。选做部分大体采用三选一模式,各10分。
|
无选做题部分的新课改省区
|
浙江卷、天津卷、广东卷、北京卷、安徽卷等
|
学科
内容
结构
|
自然地理为主的省区
|
山东卷
|
第3-4题:逆温原理、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第5-6:喀斯特地貌,第7题:河流地貌等。
|
全国卷Ⅱ
|
第1-3题:气候、自然灾害等知识,第4-5题:河流知识,第9-11题:地球运动中时间计算、方位判断、日期判断等知识。
|
四川卷
|
第3-4题:天气和气候,第5-7题:河流与地形、地貌,第8-9题:气温、降水及潜水补给,第10-11题:昼夜长短及晨昏线。
|
人文地理为主的省区
|
广东卷
|
第1题:生态农业;5-6题:区域分析,10-11题:人口与城市化;40题第(4)问: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 ;41题的(2)-(5)问,工业化、城市化及城市规划等。
|
构成比例较均衡的省区
|
海南卷
|
与以往自然地理偏多不同,自然、人文、区域分值大致相同。
|
材料选用的联系方式
|
学科知识
|
山东卷
海南卷
|
考核内容一般关注地理主干知识,如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现象和人口、城市、农业等人文知识。
|
关注热点
|
广东卷
|
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沙尘暴、低碳经济、三峡大坝的影响等。
|
全国卷Ⅱ
|
沙尘暴、北极科考等。
|
江苏卷
|
冰岛火山喷发,海地、智利地震,上海世博会,西南旱灾,新疆洪灾和全球变暖等。
|
福建卷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上海世博会、我国南方强降雨引发的洪涝及次生地质灾害、城市内河水环境保护、闽台合作打造海西石化产业基地等。
|
空间尺度
|
地域特色鲜明
|
安徽卷
|
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置为背景。
|
福建卷
|
以闽台合作打造海西石化产业基地为背景。
|
天津卷
|
以天津滨海地区为背景。
|
其它省区试卷,空间背景尺度大,以全国或全球性地理问题为背景。
|
(二)文卷的技能结构
地理技能是高考地理命题的重要组成。高考对地理技能的考查一般包括地图技能、地图分析技能、地理图表技能、地理统计与计算技能等。
1.文卷技能结构的共同性
(1)考查图表分析技能
总体来看,各省试卷均配置了丰富的地理图表,而且图表信息量大,重点考查考生的图表分析技能。如浙江卷(2010)第9、10题设计了3幅地理计量图,考查地理信息技术原理的学习和运用,要求考生根据已有素材获取、处理信息,用计量模型揭示地形与河流流向、泥石流分布的相互关系,考查考生对地理图表、地图分析判读的素养。
(2)考查图图转换技能
地图技能是地理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其中尤其表现为图图转换、图文转换的技能。各省试卷均体现了对本项技能的考查。全国卷Ⅰ(2010)地球运动类题目就是要求考生具备图图转换技能的典型题目(如下)。
假设从空中R点看到地表的纬线m和晨昏线n如图所示。R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为S.据此完成9~11题。
第9题主要考查考生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所给定的图型非常抽象,立体感不强,空间性不够,需要考生具备图图转换能力,如果考生能够将上面图型转换成下面比较直观形象的图型,就会大大减化思维过程的复杂性(如下)。
2.文卷技能结构的差异性
不同省区之间文卷在技能结构设计上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理技能综合性的程度差异;二是图文所载信息隐蔽性和干扰性的程度差异;三是是否有对考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查。下面列举几个在技能结构设计上有特色的典型省区。
表2 2010年文卷地理部分技能结构设计有特色的典型省区
考查
项目
|
典型
省区
|
典型
题目
|
试题设计特点
|
地理技能的综合 性
|
新课标卷
(2010)
|
第1-3题
|
以区域地理为背景,综合考查了学生区域定位和分析技能、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信息筛选和提取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等。
|
图文所载信息的隐蔽性和干扰性
|
新课标卷
(2010)
|
第36题
|
这是一道等值线题,图中显性信息有两类等值线,多年平均雪期等值线与多年平均降雪量等值线,同时又隐含着丰富的隐性信息,如多年平均雪期等值线的分布变化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冷暖差异,多年平均降雪量等值线反映出不同地区降雪量的差异变化,等值线的弯曲变化又能够反映出地形的高低变化。学生需要将诸多显性和隐性信息选择提取出来,进行推理分析,方能解决问题。
|
动手技 能
|
山东卷
(2010)
|
第26题
第(2)问
|
地图技能分为识图读图、分析地图和填绘地图三种技能。让考生“试绘出冷锋剖面示意图”,对考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
(三)文卷的能力结构
1.文卷能力结构的共同性
(1)考查图表运用能力
图表运用能力是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今年各省试卷均强化了此项能力,图表多样、类型齐全,呈现了丰富的地理信息,体现了鲜明的地理学科特色。如浙江卷(2010)全卷以图表为载体,共有地理图像16幅,表现形式多样,涉及区域图、统计图、等值线图、示意图等,其中涉及区域空间图6幅,地理空间性特征明显。江苏卷(2010)每题必考图表,而且图像类型丰富,如景观图、统计图、关联图、区域图、示意图、等值线图等。此外,图表信息量大、强调无图考图也是今年图表运用的突出特点。
(2)考查地理学习能力
各省区试卷均以图表为载体,突出能力立意,体现了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考查。如新课标卷(2010)的第36题和37题,考查了考生的等值线判读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描述和分析能力等;浙江卷(2010)综合考查了考生对相关图像所反映的地理信息的处理与分析能力和运用相关地理原理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的能力;山东卷(2010)对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信息提取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要求都很高。
2.文卷能力结构的差异性
试题设计在能力结构上的差异性能够反映出对考生地理能力要求的高低。大体来说,有对地球运动部分的考查和试题设计的灵活性与开放性是对考生地理能力要求高的标志性试题。地球运动部分的地理试题往往要求学生具有极高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得分率非常低,成为文综高考地理成绩的分水岭;而试题设计的开放性与灵活性要求考生能够多角度思考、综合分析归纳来解决地理问题,对学生的论证和表述能力要求高,这类题入题容易,但得高分较难,区分度也较大。下面列举几个在能力结构设计上有特色的典型省区。
表3 2010年文卷地理部分能力结构设计有特色的典型省区
考查
项目
|
典型省区
|
典型题目
|
试题设计特点
|
地 球
运 动
部 分
|
全国卷1(2010)
|
第9—11题
|
图像抽象,要求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很强。
|
浙江卷(2010)
|
第11题
|
重点考查地球运动的原理和空间想象力。
|
试题设计的灵活性与开放性
|
新课标卷(2010)
|
第37题
第3问
|
赞成还是不赞成,学生要言之有理,对学生的表述能力要求高。
|
安徽卷(2010)
|
第33题
|
设问方式新颖,开放性强,在答案上给了考生较大思考空间和一定的选择性。
|
(四)文卷的梯度结构
高考试题要做到其选拔性与公平性的统一,既要有一定难度,又要有良好的区分度。从各省区试卷分析情况来看,在试卷难度和区分度上既有共同性,又有各自的特点。
1.文卷梯度结构的共同性
(1)难易程度适中
今年文综卷地理部分结构稳定,知识点分布合理,总体难度适中(从抽样看,地理在政、史、地中难度最大),注重考查主干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体现出“能力切入,能力考查”的高中新课改高考命题要求。
(2)区分度较好
从专家学者和中学一线教师对各省区试卷的反馈情况来看,认为各省区试卷的设计都考虑到了试卷的梯度结构,体现了较好的区分度,符合高考试卷的选拔性和公平性的要求。
2.文卷梯度结构的差异性
从收集到的对各省区试卷的反馈情况来看,2010年各省区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区分度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见下表)。
表4 2010年部分省区文卷地理部分梯度结构差异比较
2010年部分省区高考文综试卷
|
高难度题
|
总体难度特点
|
区分度特点
|
进入
新课
改高
考部
分省
区试
卷
|
新课标卷
|
4、5
|
难度高于2009年,灵活性强。
|
区分度良好
|
浙江卷
|
1、3、11
|
难度适中。
|
区分度良好
|
天津卷
|
2、5
|
难度适中。
|
区分度一般
|
山东卷
|
3、5
|
难度适中。
|
区分度较好
|
广东卷
|
4、7
|
难度不大,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
区分度良好
|
北京卷
|
无
|
覆盖知识点全,没有偏难怪。
|
区分度良好
|
安徽卷
|
29、31
|
难度略降,注重双基考查。
|
区分度良好
|
福建卷
|
2、5、10
|
难度比去年略难一点,题目新活。
|
区分度良好
|
江苏卷
|
无
|
试题难度较去年有所增加。
|
区分度良好
|
海南卷
|
无
|
选做题难度较低。
|
区分度一般
|
未进
入新
课改
高考部分省区
试卷
|
全国卷1
|
9-11
|
所有试卷中试题难度系数最大。
|
区分度良好
|
全国卷2
|
无
|
题目难度适中,绝大多数为基础题。
|
区分度一般
|
四川卷
|
10-11
|
难度适中。
|
区分度较好
|
上海卷
|
无
|
难度不大,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
区分度一般
|
二、对文卷命题设计的几点商榷
总的来说,近几年高考地理试卷设计愈来愈成熟,注重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注重能力和素养考查,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不断的向“有利于考试内容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紧密衔接”、“有利于中学推进课程改革”、“有利于高中新课改与高考的有机结合”方面迈进。但是,从对各省试卷的评析情况和学生答题情况来看,高考命题本身尚存在有待商榷之处。
商榷一,试题设计是否应进一步体现出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从大部分省区试卷的卷面结构来看,考点过分集中,自然与人文地理所占比例失衡,而且考查知识过分集中于高中必修上、下两册的基础内容,选修内容涉及很少,如今年全国卷I自然地理(包括区域定位)84分,约占84﹪,人文仅有16分,约占16﹪左右,考查知识主要集中于高中必修上、下两册的内容,并出现了考查地球运动部分内容的高难试题,而选修1内容基本没有涉及。这与新课改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的学习身边地理、生活地理,实现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指导思想并不相符。
商榷二,试题设计是否应进一步体现出地理学科的“地理性”。
地理学科的“地理性”,是指地理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独有属性,包括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理学科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地理学的基本价值理念和核心地理观点等。高考地理试题的设计也应体现出鲜明的“地理性”。但今年全国卷Ⅰ(2010)第36题的第(3)问中“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一问,很多考生反映说,一看见这个题就懵了,不知道问的是什么意思,更不知从何下手,致使本题的答案成为2010年“最搞笑的答案”,现摘录几个较有代表性的答案:(1) 鹅卵石含有有机质,促进葡萄树生长。(2)挫折出来的葡萄才是最好的,堆积鹅卵石是为了挫折葡萄树。(3)防止葡萄根被流水冲走。(4)乙地为地中海气候,地形平坦,冬季温和多雨,鹅多栖息于此;夏季炎热干燥,而夏季正是鹅产卵季节,葡萄藤叶为鹅遮蔽阳光,也可保护鹅。(5) 鹅卵石营养丰富,有助于从粪肥中吸取资源。虽然这些五花八门的答案反映出了考生临场应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不强,但也反映了问题设计有悖于地理学科的“地理性”,导致考生思路空白和思维“黑障”。无怪乎一位考生在“高考贴吧”留言道:“这是高考题吗?所谓的考地理的能力我全然没看见…… ”,颇能反映众多考生的心声。
商榷三,试题设计要在三维目标考查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并将这一总目标细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高考发挥着对中学地理教育的导引和评价作用,承担着对全面发展人才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应该在试题设计上体现出对三维目标的综合考查,尤其应关注对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维目标的考查。而通观各省区的试题设计,显然在这方面的设计能力还显薄弱。今后,高考命题设计应加强这方面的试题设计研究,争取实现在三维目标的考查上取得突破和开拓。
三、进一步推进地理新高考与地理新课程的接轨
要想使高考更好的发挥对高中乃至初中地理教学的导向和引领作用,高考试题设计还要在试题立意、情景设置、设问、答案及评分标准各方面进一步实现与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接轨、目标接轨、内容接轨和方法接轨。
1.理念接轨:进一步体现对考生地理基本素养的考查
地理基本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高考地理命题设计应进一步实现与地理新课程理念的接轨,继续强化对考生地理基本素养的考查。
首先,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关注的重点和亮点,地理高考要体现新课程教学要求,必须在试题设计上对二者高度重视。一方面,试题设计要在所选题材、材料切入角度、情境设置的思路、设问方式、尤其是图像呈现的形式等方面更加创新,体现原创性和保证陌生性,从而体现高考选拔的公平和公正性,实现以“能力立意”的考查目标。另一方面,地理高考命题应进一步彰显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植根于考身边的地理,从平常生活中提取相关命题信息,增加时代感和有用性,有效考查考生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
其次,体现试题设计的探究性与开放性。
新课程强调探究式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敢于探究,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接轨新课程,还要体现试题设计的探究性和开放性。一是加强探究性。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某些试题实际上已成为微型研究“课题”,考生被置于探索者的位置,需要调动和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来解决问题,解答此类试题的历程实际上已成为研究性学习或者说是模拟性研究的历程。二是追求开放性。一方面,追求设问方式的开放性,试题立意与情境创设应体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考查考生临场应变能力、独立编制答案的能力和在新情境下重组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追求试题答案的开放性。考生在确定课题-收集材料-选择方案-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因而答案的组织上具有多元、开放的特性。当然,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并非是漫无边际的,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图文中的给定信息,调动和运用已有地理知识与技能,并结合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来回答。
2.目标接轨:进一步体现对三维目标的综合考查
新一轮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既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坚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又高度重视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核心地理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去追踪地理思维的轨迹,掌握地理思想方法,形成价值判断和批判能力,从而促进个性和人格的发展。高考地理应进一步实现与地理新课程目标的接轨,在对三维目标的考查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首先,知识考查要做到规范性和开放性的统一。
高考试题设计应坚持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地理知识的规范性,坚持其答案的确定性和唯一性,但同时,在试题设计形式上应避免单一、静态、直白、老套的呈现方式,力求体现规范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其次,立足基础,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归纳与表述。
试题设计应立足基础,充分利用地理图像语言,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借助新颖性与开放性的设问,多层次多角度地考查考生空间想象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和归纳判断能力和运用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特别应突出“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以及“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方面的试题设计。
再次,结合地理问题,
考查学生“核心地理观点”的表述与论证能力。地理观点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人们提出、回答、识别和解决地理问题,以及评价可能产生的后果,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试题设计应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结合时政热点,通过评价考生对所设问题的解决方案及解决过程来考查考生关于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空间观点以及因地制宜观等核心观点的见解与论辩能力。
3.内容接轨:进一步体现社会性和发展性。
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谋求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的和谐统一,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以地理教育目标为基点,不局限于地理科学体系,突出社会性和发展性。高考地理试题设计在内容选择上应进一步体现与地理新课程内容结构的接轨,所选材料既要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还要能够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强化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首先,突出社会性。
突出社会性,是指高考命题的内容设计应结合当今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各省区还可以充分发挥区域特色,结合本区域中的一些热点问题,通过“解决我们世界面对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强化时代性和实用性,从而体现“地理教育要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
其次,重视发展性。
一方面,发展性体现在试题内容结构的设计应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试题难度编排顺序和梯度结构应体现循充渐进,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力避繁、难、偏、怪;另一方面,发展性还体现在试题内容设计应符合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所考知识点不仅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极为有用的知识。
4.方法接轨:进一步体现与地理新课程评价方案的接轨。
随着地理新课程的推广,地理新课程评价不仅关注对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和运用,还强调对地理科学方法的掌握及探究活动的质量的评价和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和分析考生高考地理答卷情况,考生答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概念不清;二是审题不清,从图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差;三是空间想象能力差;四是答题用词不准确,描述能力差;五是对于开放性问题,不能做到明确观点和有理阐述。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出了考生地理学科学习能力的薄弱和地理素养的不足。因此,新课程高考还应进一步发挥高考评价的导向功能,做好与新课程评价目标、内容与方法的接轨。
首先,进行考试目标的革新。
应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理性思维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等发展状况的评价。
其次,进行考试内容的革新。
测评内容既不要忽视知识考查,又要注重能力立意、素养立意,通过考题来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再次,进行评价方式的革新。
评价方式要体现多样化和针对性,答案及评分标准要追求开放性和创造性,使考试不仅能了解学生地理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还应考查考生的地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意识,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随着地理新课程的推行,地理高考命题的改革势在必行。高考地理试卷应在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为立意的基本指导思想下,进一步体现对考生地理基本素养和地理核心能力的考查,关注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试题设计的探究性和开放性,进一步实现地理新高考与地理新课程的合理接轨和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