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理教材运用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地理教材观 ◆地理教材运用策略
地理教材的分析是地理教材运用的前提。地理教材的运用是在地理教材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课程资源的组织和开发,建构起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逻辑。
【案例4-6】 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运用方法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节“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是高中学生地
理学习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在运用本节教材时出现了以下三种情况:
教师A: 按照教材内容,即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别讲述。
教师B:讲授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注意联系初中区域地理中的“美国”一节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教师C:讲授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时,分别联系我国农业发展状况进行结合讲解,并设计了“为家乡农业生产做贡献”的问题讨论如下表,5-6。
表4-4 为家乡农业生产做贡献的问题思考
|
农业生产条件 |
农业生产类型或专业化情况 |
可持续发展对策 |
现状概述 |
|
|
|
发展建议 |
|
|
|
【学习卡片4-1】
杜威认为:“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1.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做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与同一科目的别的课之间或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2.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帮助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这种教学的结果好一些,但是学校的教材还是脱离实际的。除偶然外,学生的校外经验仍然处于粗糙和比较缺乏思想的状况。学生不能利用直接教学的比较准确和比较全面的材料,使校外的经验得到提炼和扩充。直接教学的教材因为没有和日常生活的现实情况相融合,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没有现实的感觉。3.最好的一种教学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两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摘自:[美]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 |
一、正确处理地理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一)树立“标准本位”的教材观
传统的教材观念就是把地理教材作为地理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唯上”、“教材本位”,“教”教材就是教学的一切。”把地理教学过程仅仅局限在地理教材之中的观念是片面的。“地理教材应该遵循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也应该涵盖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但不应该简单照搬、复制,而要在编排程序与方式、知识内容等方面适当扩充,在作业与活动设计方面体现出创新特色”。这说明,地理教材在客观上就与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更不是考试与评价的依据,而真正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1)。地理教材是地理教材编制者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而编写的适合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材料,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地理学习资源。新课程的教材观要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旨在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交流的“话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树立“标准本位”的教材观。在“标准本位”的指导下运用教材,才是地理教学的基本方向。
(二)树立“标准本位”的教材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一标多本”,即一个“标准”,多套“教材”,以满足不同地区需要。
虽然教材的编写都是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凝聚了大量的专业智慧和实践经验,但由于编写者之间对于“标准”的理解、对同一内容的呈现方式、围绕某一个地理原理所选择的案例材料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使每套教材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例如,新课程高中地理已出版供使用的有“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和“鲁教版”四个版本的教材。在地理教材的分析和运用中,应注意吸收不同教材的优点,尽可能地使教材资源利用效果最大化,从而为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打下基础。例如,湘教版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节中,设计了“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影响部分只罗列条目,未作解释;而人教版教材这部分内容有“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影响”和“适应对策”三个内容,对于影响和对策叙述较为详细,并且提供了案例材料(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因气候变化影响将举国迁移)。教师在分析和运用教材时,可以整合人教版中的资源,以该案例作为新课导入材料,引起学习兴趣,增加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在同一地区内,不同学校的之间也有差别,不同学校直接的需要也是不同的。本章第1节案例5-1中的“城市、城市化和环境问题”,“人教版”和“湘教版”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就存在一定差异。如果说要求学生做到“一标多本”有困难,不切实际,也不必要,但要求地理教师应能做到“一标多本”,对于用好教材则具有重要意义的。
(三)树立“学生为本”的教材观
新课程地理教材的显著特点是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创造天性。教材中运用活动课文的形式设计了许多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题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探索思考,理解地理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如教材中设计的:热力环流实验、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等。这些现象都发生在学生的身边,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鲜活实例,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己动手研究的冲动,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掌握,成为学习主体。
在一定程度上讲,学生本身就是重要的教材,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新的“教材观”的具体体现,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树立“学生为本”的教材观的具体体现。
(四)树立开放的教材观
地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由地理事实性知识和地理理论性知识组成的地理知识体系所构成。一般而言,地理教材中由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等地理理性知识其属性相对比较稳定,而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地理事项等地理事实性知识其属性具有较大的变异性或灵活性。如人口增长、城市建设、工业布局、交通发展、环境污染、自然灾害以及重大的地理事件等,都会使地理空间关系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树立开放的教材观,就是要求在运用教材的过程中注意将鲜活的地理事项及时引入地理教学,更替教材中过时的地理事实材料,使地理教学过程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发展的动态的地理空间。
二、运用地理教材的基本策略
(一)根据课程标准,选择教材内容
“学科课程标准是根据国家教育目标,从整体上确定本学科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它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颁发,代表了国家对学科教育的统一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地理课程标准应该是地理教材编写及中学地理教学活动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据。”(1)明确选择依据,就是要确立“标准”与教材的对应关系。“一标多本”的教材格局为教师提供了便利,依据“标准”,结合区情、校情和学生需要进行教学内容选择,这应是教师运用新地理教材的基本策略。
(二)依据教学逻辑,梳理教材内容
“教”是为“学”服务的,学法决定教法。正如陶行知所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本位”、“学生中心”、学生地理学习的心理特点是“教”的基础。教学逻辑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地理学习的心理特点,为教与学的需要建立起来的次序,是对地理教材进行梳理,使教材内容提纲化、要点化、脉络化,形成教学次序的过程。
(三)为了学生发展,拓展教材内容
进行课程资源再开发是新课程的要求,拓展教材内容是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表现。它在策略上可以包括知识内容拓展、能力培养拓展和情意发展拓展三个方面,尽可能做到因“人”制宜,挖掘地理教材;因“时” 制宜,更新地理教材内容;因“地” 制宜,拓展地理教材。
【课程链接】 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摘自:陈澄,范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本章小结】
1.地理教材分析是地理教材运用的基础。地理教材分析由整体分析、具体分析组成。
2.地理教材的整体分析时包括教材的发展背景分析和内、外部联系分析。教材的发展背景分析包括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社会的发展变化、地理科学的新进展、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几个方面的分析。教材的外部联系分析主要是指初高中地理教材、地理教材与相关学科以及学生实际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的分析;教材的内部联系分析主要是地理教材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先后顺序和组织形式分析。
3.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包括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析,能力构成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教材表述结构分析主要是对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的教学功能分析。
4.新课程地理教材已初步形成“一标多本”的格局。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标准本位”的教材观;树立“学生为本”的教材观;树立开放性的教材观念。
5.运用地理教材的基本策略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选择教材内容;依据教学逻辑,梳理教材内容;根据需要拓展教材内容,促进学生发展等。
【本章思考题】
1.以人教版地理(1)第4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为例,进行教材的具体分析。
2.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地理(2)中的“标准”:“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为例,分析鲁教版、中图版教材与“标准”的对应关系。
3.以湘教版地理(3)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4节区域经济的联系为例,分析说明运用该节教材的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地理2[М].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地理1[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地理3[М].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地理2[М].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
5.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М].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袁孝亭编著.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М].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陈 澄. 新编地理教学论[М].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陈 澄. 地理教学论[М].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9.陈 澄, 樊 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М].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10.布鲁纳著,邵瑞珍译. 教育过程[М].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11.赵德成. 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J].北京 课程·教材·教法,2003(9).
12.夏志芳,李家清.基于课程新理念的高中地理教科书编制研究[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13.李家清等.论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性课文的设计与开发[J].上海. 地理教学,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