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章概要与学习目标 
 各章重难点 
 教案文本 
 教学设计 
 演示文稿 
 教学录像 
 习题库 
 学术报告 
 参考资料 
 媒体素材 
 网站链接 
 拓展资源 
 其他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文本 >> 正文

第五章 地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

2018年01月17日 14:50  点击:[]

第一节  地理教学设计概述

关键词:◆地理教学设计  ◆基本特征  ◆理念基础  ◆设计框架

一、地理教学设计的内涵

  1. 教学设计

        关于教学设计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如,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1988年)中界定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梅里尔在《教学设计新宣言》指出:“教学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是一种将不同学习策略整合进教学经验的一门技术……。”[1]。国内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2]

  2. 地理教学设计

        由于各学科课程培养目标不同,研究的对象、内容、任务、性质不同,教学设计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系统规划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它是以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内核,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目的,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为宗旨,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分析,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和媒体的过程。

    二、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一)地理性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两个显著的特征。因此,地理教学设计,要把探寻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指导和阐明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为地理教学设计的灵魂,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地理性”。

    (二)继承性

        地理教学设计的继承性,主要表现为对传统优秀教学设计方法的传承、保留,对国外先进教学设计的引用、吸收,对其他学科教学设计的借鉴、渗透。地理教学设计正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和丰富起来的。

    (三)创新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理教学目的调整、地理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设备条件的改善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地理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地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这都要求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创新性。比如,地理新课程强调建设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这都要求地理教师在充分考虑“课程内容开放性、课程资源开放性、课程实施开放性”[3]前提下进行创新性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设计。

    (四)实践性

        实践性是地理科学生命力所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将区域地理以及乡土地理作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载体,较好的贯彻了人地关系的主线。因而在地理教学设计中要遵循紧密联系生活的价值取向,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例如,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地理学习素材、社会普遍关注的地理问题及案例,设计学生亲历“实践”“调查”“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

    (五)多样性

        地理教学设计要考虑多种因素对地理教学活动素的制约和影响。如教学目的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内容具有“广阔性和复杂性”[5],涉及自然和人文、中国和世界各种地理事物,极为丰富;地理教学的测量和评估以及地理教学环境也是形式多样,因此,地理教学设计的技术、过程不可能是程式化的、统一模型的,而是多样性、灵活性的。

    三、 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理论对地理教学设计的指导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作为各种各样的系统而存在的。地理教学系统是由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复合运动系统。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应用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和反馈原理,能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6]。遵循整体原理,就要紧紧围绕地理教学目标,将系统内相互作用的各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坚持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整体备课、纵横联系、优化结构”的设计原则;结构有序是系统的特征,系统内各要素有其排列和组合的顺序、层次。遵循有序原理,必须考虑“内容的序,认知的序,教学的序”,即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初、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分析新旧知识内在联系,进行循序渐进教学;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达到预期目标,没有反馈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地理教学设计要注重“超前反馈,及时反馈,情感反馈,自我反馈”[7],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多元与全程评价设计,及时调整、修改教学方案。

  3. (二) 学习理论对地理教学设计的指导

        学习理论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地理教学设计是地理学习理论与地理教学实践的桥梁。学习理论为地理教学设计提供了解答问题的方式,并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它还能促进了教学设计研究方式的转变[8]

        在地理教学设计中,运用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理论,能指导教学目标设计;运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为发现法教学提供理论支撑;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助于联系生活地理,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运用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能指导教师正确安排教学过程和事件;运用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进行教学方法、媒体选择与组合;运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习,衍生讨论式、角角扮演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运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地理新课程“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总之,通过优选、正确运用学习理论能使设计效果最优化。关于现代地理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本书在第10章有详细论述。

    (三)教学理论对地理教学设计的指导

        地理教学理论是地理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系统反映,它地理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突出人地关系、注重空间关系,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鲜明特色。人地关系既是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地理教学设计的思想论、方法论。地理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地理教学理论指导教学设计在内容设计上,教学素材不再应仅局限于课本,还注意吸纳源于发展中的地理科学、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经验,通过设计“教学案例地方化”、乡土地理学习、社会实践调查等来“突出人地关系”;通过设计对区域进行地理因素的分析、比较、类推等达到“注重空间关系”,从而贯彻地理教学的核心观念,培养学生地理核心能力,促进学生地理智慧成长。

    (四传播理论对地理教学设计的指导

        传播理论研究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的结构和形式、信息通道、信息的效果和功能等问题。“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播特别是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理论,所以教学设计应以传播理论为基础。”[9]应用传播理论,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地理教学效率。[10]

        信息通道研究表明,五官中视觉的接受能力最强,这一成果能为地理教学媒体选择与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合理的信号形式与结构设计又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信息的多与少也影响教学效果,信息冗余,对教学没有意义,信息不足,又会滞后学生智力,对学生发展不利,故而教学设计中应选择适量有效的地理信息。

【学习卡片5-1】

传播理论认为,在人的五种感官中,获取信息的通道接受能力分别为:1.0%通过味觉;1.5%通过触觉;3.5%通过嗅觉;11.0%通过听觉;83.0%通过视觉。对记忆的研究表明,单用听觉,三小时左右能保持所获知识的60%,三天后则下降到15%;单用视觉,三小时左右能保持70%,三天后则为40%;如果视听并用,则3小时左右还能保持90%,三天后为75%。结果说明,视听并用将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量,更长的记忆保持率和最佳的学习效率。

摘自:皮连生主编.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75.

 

 

图5-1 戴尔的经验之塔

四、地理教学设计的构架

(一)传统的地理备课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也在进行着教学设计,那就是为上课所进行的一系列课前准备工作,即备课。一般把备课概括成“三备三写”,“三备”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三写”是:写学期教学进度、写课题(或单元)教学计划、写课时计划(教案),并有如下特征与弊端:

1.以教师为中心

传统教学中的备课往往是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凭借教学经验、主观意志,依据教学任务,进行教学安排和策划。学生的学紧紧围绕教师的”,居“听的席位,丧失了学习过程中自主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要求学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使用相同的大纲,采用固定教材,在统一的教学目标导引下,以相同的速度前进,达到相同的终点。

2.以知识为本位

传统教学中的备课以指定教材为特定的教学内容,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忽视学生的知识经验,不注意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有的互动与情感交流从而使学生只能“记住”知识,丧失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性和动态发展性

3.以静态教案为载体

传统教学中的备课,形成的“教案剧”学生只能被动适应从而使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知过程代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丧失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4.以结果性评价为准绳

   传统教学中的备课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不注意评价设计,只注重结果性评价,评价目的是为了定分数、划等级、决定升留级和升学。对于可能出现的教学低效或无效,既没有评价反馈设计,又没有应急备用方案设计,使教学过程缺乏调控。

 

【案例5-1】

高中地理第八章第二节“世界农业发展概况”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世界农业发展情况千差万别,目前各国各地区农业发展的水平和部门结构差异悬殊,发展很不平衡,这是本节的中心内容。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需要从历史上寻找,所以本节一开始就从“农业的历史发展”讲起,然后重点论述现代世界农业不同的类型及特点,指出了国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教学目的:

①使学生了解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和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

②使学生了解世界农业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状况,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③使学生了解国外农业现代化出现的问题及我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可借鉴的经验教训。

三、教学重点:

世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

四、教学难点:

①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②农业生产“集约化”的概念。

五、教具:教学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

七、课时安排:2 课时

以第一课时为例设计

【导入新课】 本章第一节已学过,二战后,世界主要工业国的农业实现了现代化。但是,农业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实现现代化的,世界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农业生产具有不同的特点。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历史发展(板书并讲解)

1、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用表格形式讲解)

2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工具机械化生产组织社会化。

二、世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板书并讲解)

1世界农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方面讲)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列表比较)

3.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 

1)从历史、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角度,讲解发展中国家中先进的农业国。

2)讲解P73“世界几种经济作物分布图”。

【复习新知】

将本节课内容以纲要讲解,帮助学生记忆理解

【布置作业】略

(二)新课程地理教学设计

 1.设计要素

完整的地理教学设计包括五大要素(项目),即背景分析(包括课标要求与分析、教科书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四大项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特别是背景分析是目前我国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中缺失或易忽视的内容。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之前,必须对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学习者等背景进行认真细致及全面深透地分析,只有在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理想的实施方案,这也是正确定位教学目标,进行目标设计的前提。

2.设计流程

地理教学设计是个系统工程,在教学设计过程模式中,紧紧围绕“课标”、教材、学生、目标、方法等教学因子,着手于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过分析、设计、评价和修改三个基本阶段进行教学设计和反馈修正,最后达到改进教学,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见图5-2)

图5-2  地理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在这个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流程图中,首先针对某一地理教学问题进行认真的背景分析,根据背景分析中的这些现实条件和对象需要确定和设计教学目标、方法、媒体和教学过程,在对这些设计进行实施的过程中,评价和修改必不可少,故教学设计中要有对每一环节出现的负反馈的修正预设方案。对这五大要素设计的反馈通过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注重结果的总结性评价,来不断反馈和运用预设方案修正教学设计的各个方面。同时,教学设计的实施和反馈又会发现新的教学问题,随后投入新的一轮教学设计当中,整个设计便在这种不断循环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得以不断发展和改进,直至最后圆满地解决问题,达成教学目标。

 

【学习与实践】

分析比较新课程前后“常见的天气系统”两则案例(见附录)在教学设计流程上的区别,并讨论教学设计背后教学理念上的区别。

【附录】邓鸿飞老师的“锋面与天气”教案,《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83.5)

杨建标老师的“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9)

 

    参考文献:

        1.转引自盛群力,李志强编著. 现代教学设计论[М.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3.

        2. 辉等主编. 学校教育技术操作全书[М.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577.

        3. 民主编. 地理新课程教学论[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2.

        4.黄莉敏. 地理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J.地理教学,200610:10.

        5. 澄主编. 地理教学论[М.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02.

        6.李家清. 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41:64-66.

        7.张胜前.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 指导地理课堂教学[J.地理教学200511:17-19.

        8.刘志华,张军征. 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049:12.

        9.乌美娜主编. 教学设计[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0.

    10.李家清. 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41:64-66.

上一条: 第四章 地理教材的分析与运用 第二节 下一条:第五章 地理教学设计 第二节

关闭